首页 >> 新闻中心 >> 行业资讯

劳动定额基础理论知识-历史发展过程

来源:转载   时间:2012-03-01
 劳

劳动定额的历史发展过程


一、劳动定额发展的初级阶段

劳动定额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英国的产业革命。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简单的分工协作开始,经过工场手工业到大机器的生产,生产力发展很快,同时产生了雇佣劳动和产业工人。在这种情况下,要支付工资,就必须有一个劳动的计量和考核问题。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英国,就出现了一些企业家和学者,他们提出了劳动计量、劳动分工、劳动效率等问题。比较有名的人物有:

亚当·斯密,著名的英国奏古典经济学家,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。他提出劳动他工、劳动效率和劳动计量问题。他把制针他为18道工序,使工人每天的产量由20根提高到4806根,用以说明分工的重要性,也提出了提高效率的途径。

小詹姆斯·瓦特、马修·鲁滨逊、包尔顿,他们对自己经营的工厂进行了改革,他们按工作流程设计和规划各项操作,并对各个职位制定了标准产量,还建立了详细的统计记录制度,实行按成果支付工资的办法。

二、劳动定额发展的第二阶段

19世纪80年代,美国人泰勒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,形成了定量作业管理阶段和泰勒制,劳动定额成为科学管理的一项标志,形成了劳动定额的理论和方法体系,使劳动定额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。

这一阶段的特点是:研究劳动者的劳动效率问题,建立科学先进的劳动定额,注入一些新的科学方法。

泰勒研究的主要内容有7方面:⑴研究人机关系、劳动效率。他第一次把时间效率作为科学研究的课题和方法提到日程上来,形成了劳动定额;⑵进行动作分析,详细分析劳动过程中工人的动作状况;⑶对工艺路线和切削量进行分析和试验;⑷对劳动条件、劳动环境和劳动过程的服务工作进行了初步研究;⑸实行差别工资制,凡是达到定量作业标准的,按照高工资率计算工资,否则按照低工资率计算工资;⑹以新的作业作业标准和作业方法培训工人,使培训时间缩短,使工人之间的效率差别有所缩小;⑺改直线制为以计划管理为中心的职能制,建立职能管理科室,开展质量验收。

总之,泰勒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实行三定:定标准作业方法、定标准作业时间、定每日的工作量,形成了定量作业管理。

三、劳动定额发展的第三阶段

劳动定额的发展与整个企业管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,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得到蓬勃发展,进入了现代管理阶段和系统管理阶段。管理理论已由系统论、信息论、控制论(“老三论”)发展为耗散结构论、协同论和突变论(“新三论”),出现了系统学派、数理学派、行为学派、会计学派、统计学派,出现了工业工程、系统工程、价值工程等新的学科。许多科学向综合性和一体化发展。经济、技术、数学、心理学相与交融和渗透,它们在目的性、整体性、层次性、相关性和信息联系性等方面的联系和耦合,既向深度,又向广度,既向交合,又向单一,并由低序和无序向高序和有序发展。劳动定额同样也发展为工时学、工效学等新的学科。同时,时间研究、方法研究、动作研究、疲劳研究、环境研究、微动作研究等也不断深入。

四、我国劳动定额发展的过程

我国的劳动定额工作,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:

第一阶段是从建国后到1957年。这一时期的主要工作是:⑴建立定额机构,配备劳动定额干部,学习前苏联经验,实行计件工资;⑵培养定额人员,了解定额业务;⑶建立各种原始记录和定额资料,建立统计分析制度;⑷建立劳动定额制定和修改的理论和方法。

第二阶段是从1958年至“文化大革命”之前。在“左”的错误思想影响下,企业管理出现许多偏向,如在定额管理方面,鼓吹无定额劳动,全盘否定计件工资,否定劳动定额,否定按劳分配等,使劳动定额工作受到很大冲击。1961年党和国家采取“调整、巩固、充实、提高”的“八字方针”,生产秩序逐渐恢复,劳动定额工作也得到了逐步恢复,多数企业又实行了定额管理。

第三阶段是十年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,劳动定额工作受到更大的冲击,撤销了定额机构,下放了人员,出现了“生产无制度,工作无秩序,劳动无定额,都吃大锅饭”的混乱局面,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。

第四阶段是全面恢复和发展时期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劳动定额得到了恢复和全面发展。和部门、各地区、许多企业都举办定额训练班,培养了许多新的定额人员;制定了各种定额标准;普遍整顿了原始记录和定额资料,建立了各种报表和台帐。有些部门和企业还实行了计算机辅助劳动定额管理,使劳动定额工作得到很快的发展。